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脱胎于中国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集团,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专注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深层探索,锚定新能源与数字赋能两大赛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形态趋势。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三大业务格局,公司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为目标,坚持“创新至上”,围绕“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四化、工业数智化”开展协同创新,丰富产品链,完善产业链,深入拓展高端市场,打造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在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业务:企业具有国内领先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和工业激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致力于为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激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为3C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微电子、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等行业提供“激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行业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全球领先的“激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
联接业务:企业具有光通信行业领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系列新产品的垂直整合能力,产品有有源光器件、家庭终端、网络终端、智能车载光等。公司围绕Net5.5G(AIGC)、5G/5G-A、F5.5G、智能网联车四大应用场景,已大范围的应用于全球无线通信和AI算力等重要领域;主要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头羊。在全球光模块厂商排名中位列全球第8。公司致力于构建智能光网络世界,服务全球顶级通信设施和数据应用商,智能终端业务力争打造个人、家庭智能融合通信终端的世界级企业。
感知业务:企业具有全球领先的PTC、NTC系列传感器研发制造技术,并自主掌握传感器用敏感陶瓷芯片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聚焦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主赛道,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储能、智慧家居、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全球领先的、多维感知和控制解决方案。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华工科技牢记习“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嘱托,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全方面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
围绕“科学技术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的重点部署,华工科技着力强化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作为高水平发展的逻辑起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体系,从顶层谋划部署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成果,公司加大投入建设中央研究院,继续以“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策源地”为定位,在中研院探索运行模式创新,以“虚拟化组织,封闭式运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为运行模式,在公司层面实现相对封闭式独立运行,确保核心人才团队、资金、优势资源集中调配管理,高效构建了中央研究院、子公司两个层级的创新格局,在半导体装备、硅光、工业母机等重点方向领域进行研发布局。目前,中研院已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光谷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20家支持合作单位开展协同创新,共建武汉市半导体激光装备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华工科技-九峰山联合实验室、华工科技-武汉理工大学透明脆性材料先进激光加工企校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一同推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等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光电子、激光领域战略安全提供保障,带动光电子信息和激光制造产业及上游芯片、激光器及其核心部件,下游半导体、显示面板、通信设施、航空航天等行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展“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智慧工厂”中试基地建设,已投入激光切割装备、工业机器人、RLS光照雨量环境模拟试验舱等中试设备,建设中试生产线条,已建成红外光学与电子实验室、气体实验室、高压PTC实验室、低压PTC实验室、高压压力实验室,开展焊缝激光识别跟踪、视觉识别、分拣与控制管理系统、PWM控制器自主开发等中试项目,承载中研院研发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及生产制造等核心任务。
通过中研院的建设,公司面向国家战略,围绕市场、客户的真实需求,通过引导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创新,突破了超长跨距光-电算力芯片技术、半导体晶圆加工光场匀化和整形技术、半导体行业视觉和切割软件、带热障涂层高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激光加工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航空发动机气膜打孔装备、全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加工/量测装备、800GLPO系列硅光模块、1.6T硅光芯片及模块等一批重大关键新产品。2024年上半年申请专利204件,其中发明85件,申请软件著作权36项,“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华工科技始终秉持“企业前途在创新,创新关键在投入,投入重点是人才”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拘一格招人才、找人才,一直在优化人才教育培训策略,人才数量与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公司以“引进培养并举,激励约束协同”为原则,搭建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实施有效管理,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以“人尽其才,价值共创”为出发点,围绕“人人皆能”发展理念,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方式,积极构建“青苗、菁英、高管充电坊”三级培训体系,创新推进“销售移动课堂”“院士在线”“拔节计划”等特色人才教育培训项目,持续探索线上培训方式,全面推广OPE微学院,将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鼓励员工自主学习、自我赋能,建设“人人要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组织。同时,以中央研究院建设、卓越工程师打造、工程硕博士培养为抓手,形成政校企三方联动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公司高水平建设中研院“智囊”团队,聘请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26位专家提供技术创新指导,同时深入推动“博士100计划”,全面加大“猎鹰计划”推进力度,将创新投入、高素质人才向“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产品聚集,形成行业首屈一指的人才蓄水池。公司积极和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多个创新联合体;为培养尖端人才注入新动能,护航公司高质量发展。
华工科技始终致力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并肩,集中优势力量,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加速解决核心组件和基础共性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的提高全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及战略行业应用落地。公司以旗下投资平台为依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秀标的,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通过投资参股、输送优秀管理人员、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式,培育锐科激光300747)、华日激光、长光华芯、云岭光电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创新,面向新能源、半导体、新一代显示面板等开发出百余套国产化激光装备,提高了能量光电子、信息光电子产业链的完整度、竞争力,形成“研发—使用—改进—成熟”的产品发展路径,加速产品国产化替代进程。
华工科技在全球已设立武汉光谷总部、鄂州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产业园、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华工科技荆门产业园五大产业基地,在华中、华南、华东、华北四大片区设有40余个办事处;北美、澳洲、德国、加拿大四大海外研发中心,40余个销售服务中心。公司深入推动产品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积极拓展海外新的增量空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打造面向海外市场和客户的高竞争力产品,合法合规布局、建设和运营海外生产基地,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在重点区域市场拥有良好的品牌美誉度,产品营销售卖逐年提升。公司在越南、泰国设立的海外工厂即将建成投产,同时快速推进在匈牙利、土耳其等地的海外布局,深度融入“两个市场”,实现国际业务稳步增长。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重点突破核心信息化技术,提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融合能力。实现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等核心单元技术突破,产品成功拓展到船舶、电力装备等行业。少人工厂/灯塔工厂加速落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省、市工业智能化改造诊断咨询服务平台,荣获工信部2023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揭榜挂帅榜单,入选首批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集成商名单,桥梁板单元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获中船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智能装备领域,围绕“单机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产品体系,加大AI研发力度。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AI切割智能装备,荣获“湖北精品”认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代表着目前全球激光数字控制机床最高的技术水平。同时开发了第二代轮胎模具在线式激光清洗智能装备。根据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需求,自主研发了大幅面高功率激光坡口切割智能装备,推出了全面喷码划线智能装备,优化升级了重型管材激光切割智能装备。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攻克了三维双头编程软件、门环拼焊控制管理系统等10余款核心工业软件;针对船舶行业自主研发的HGAutoNestAlpha-V2.0GEN套料软件、Farley-H数控系统突破了“卡脖子”技术。
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才智平台,面向半导体、汽车电子、3C电子等领域深度开发激光应用技术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方案。半导体领域,围绕SIC第三代半导体,推出激光表切智能装备、激光隐切智能装备、激光退火智能装备;新能源领域,推出碱性电解槽极板自动焊接装备、PEM电解槽关键组件加工装备及燃料电池双极板工厂整体解决方案;3C电子领域,自主研发新一代激光金属熔覆焊接技术,攻克金属材料焊接行业痛点。开拓农业机械领域,推出全天候智能除草机器人,填补行业空白,实现行业突破。
联接业务:公司持续夯实全球光模块供应商行业领头羊,在AIGC、云计算、5G-A行业应用等推动下,业务全面向高端升级,在Net5.5G(AIGC)业务领域,公司产品有运用于数据中心市场的100G、200G、400G、800G高速光模块;400G及以下全系列光模块实现规模化交付,800G光模块实现小批量,成功卡位头部互联网厂商资源池,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提升;已成功推出业界最新的用于1.6T光模块的单波200G自研硅光芯片和多种1.6T光模块产品(DSP和LPO)方案。高速光模块产品组合涵盖VCSEL/EML/薄膜铌酸锂、量子点激光器和硅光等技术解决方案;已实现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在5G-A业务领域,光模块产品保持全球前、中、回传市场优势地位。产品涵盖5G前传、中传、回传的25G、50G、100G、200G系列光模块产品。公司围绕当前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化合物材料,积极布局硅基光电子、铌酸锂、量子点激光器等新型材料方向,自主研发并行光技术(CPO、LPO等),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下一代1.6T、3.2T等更高速产品应用,着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解决方案。
感知业务: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链、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感知层发展需求,自主掌握核心智能控制技术,推出车载环境感知集成传感器,不断丰富温度、压力、湿度、气体、光、雨量等传感器种类,向功能集成化、控制智能化方向突破,突破核心技术,拓展车载智能感知市场,实现了非分光红外(NDIR)气体检测传感器的全自研,从模拟传感器走向智能化传感器时代。巩固产品在家电、汽车领域的优势地位,强势渗透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推动产品多元化布局,海外市场开拓增速明显。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巩固行业优势地位,深度整合资源,持续挖掘增量路径,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续航能力、快充、整车轻量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持续精进,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积极拓宽技术能力,向汽车零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成功研发了IGBT驱动的电动汽车高压CPTC加热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LIN/CAN总线智能控制技术和PWM精确调节加热功率,创新性地应用了基于积分器的短路检测与硬件保护技术,逐步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激光激光全息防伪和表面装饰技术领域,成功自研开发局部亮哑、表面纹理兼触感IMR产品并批量应用于家电产品外观装饰,全息IMR膜片量产迈出关键一步。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全球地理政治学不确定性较高,政治格局分化。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海外出售的收益提升,全球宏观经济波动以及国际政治的高度不确定性,对公司国际业务增长可能带来影响。
面对可能的地理政治学环境风险,公司将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的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品类新业务,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积极开拓全球市场,努力降低海外市场的运营风险。
随着科技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近年来,公司所处制造业、通信领域技术升级迭代速度加快,也许会出现国内外竞争对手更快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使得公司技术优势和行业领头羊受到挑战,因此导致公司竞争力降低的风险。
面对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风险,公司将坚持“专精特新”产品战略,巩固“三大能力”建设,加快中央研究院建设工作,打造创新策源高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公司发展目标,聚焦前沿领域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究开发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坚持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并举,将积极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拓展新业务,探索发展新模式。在投资并购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风格及文化差异,可能会产生整合风险,导致投资并购项目的业务进展不及预期。
公司将审慎选择投资并购对象,坚持公司和股东利益优先原则,加大对投资并购业务的管控和整合力度,不断规范投资管理,切实做好项目投资分析、论证和评估等工作,促进投资并购业务的持续成长。
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主要以美元等外币计价,在美联储货币政策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会产生波动,在海外销售增长的背景下,汇率波动可能会产生汇兑损益,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变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公司格外的重视汇率风险控制,制定了《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制度》及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将结合汇率波动方向及时控制公司外汇存量,关注汇率走势,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冲和规避汇率风险。四、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围绕客户的真实需求持续创新,聚焦“感知、联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三大核心业务,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聚焦汽车产业链、数字赋能两大赛道,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专精特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3.51%,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25亿元,同比增长7.4%。
在双碳目标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重浪潮下,公司精准洞察市场需求,从“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三个层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智”升级,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圈融合共振。报告期内,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营业收入17.27亿元,同比增长17.24%。
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两大优质赛道,大力开拓新能源汽车、船舶等重点行业市场,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先后推出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AI切割智能装备、第二代轮胎模具在线式激光清洗智能装备及新新一代多头激光开卷落料自动化产线、门环激光拼焊自动化产线、新能源电池盒焊接自动化产线等产品,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销售同比增长73%;推出大幅面高功率激光切割智能装备、球扁钢切割智能装备、大/小件机器人坡口切割智能装备、全面喷码划线智能装备、超大幅面激光复合铣焊一体自动化产线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在中国船舶、招商重工等头部船厂实现批量应用,并在船舶行业销售同比增长441%。国际业务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超过30%,此外,坚定不移地走全球化经营战略,海外工厂的建立和海外子公司的成立为应对一直在变化的国际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公司精密系统事业群深化行业变革,行业营销、大客户战略转型初显成效,行业专精特新产品销售占比逐步提升。半导体及先进封装行业,陶瓷球体AVI检测装备实现首台套订单;新能源行业,燃料电池双极板完成工厂级交钥匙工程落地,成功获取头部客户订单;3C电子行业,推出折叠屏手机细分应用专机“碳纤维精密切割装备”,围绕透明硬脆材料加工领域,推出玻璃激光切割自动化产线D玻璃倒角激光加工智能装备在头部客户实现大幅销售增长。同时为响应公司全球化战略,积极在海外筹建工厂、子公司以及销售办事处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公司围绕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全面贴合市场需求,向高端升级,在最新一期LightCounting2023年全球光模块厂商排行榜单中蝉联TOP8。报告期内,公司联接业务营业收入15.95亿元,同比下降13%,营收下降主要因5G相关业务受建设周期影响需求下滑。在AIGC应用领域,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提升。400G及以下全系列光模块规模化交付,进入海内外多家头部互联网厂商;800G加速新产品方案迭代,已实现小批量交付。800GZR/ZR+Pro、800G2*FR4TRO在报告期内分别荣获CFCF创新产品和最具影响力产品奖,800G2*LR4产品通过CFCF2024相互连通测试。在5.5G业务领域,无线光模块系列新产品发货量持续保持行业领头羊,并率先批量交付50GSFP56系列光模块;客户侧10G~800G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发布800GZR/ZR+相干光模块,受到国内外大客户关注。在F5.5G业务领域,25GPON产品下半年启动批量交付,50GPON产品光电技术突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ADB大灯光源模组、MiniLED背光模组等新产品为智能网联车赋能。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建设项目。
公司继续保持智能家居传感器领域全球行业的领头羊,聚焦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聚焦“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报告期内,整体实现营业收入18.44亿元,同比增长11.38%,其中传感器业务营业收入16.44亿元,激光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业收入1.99亿元。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全部新能源汽车国产及合资品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NTC温度传感器向汽车领域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一系列新项目定点及新项目量产;压力传感器基本实现陶瓷压力范围全覆盖,在小型化、大量程方向不断拓展,上半年推出9款新产品;光伏储能传感器完成智能制造平台柔性自动化线开发导入,在行业头部公司实现量产;多合一传感器、高温温度传感器、工业用温度传感器等不断突破新客户,并实现批量供货。国际业务持续开拓,在多家国际客户完成了温度传感器和PTC加热器的项目批量。泰国基地建设加速推进,预计8月初实现第一条产线年上半年出口销售同比增长27%。